“2022年最后两个月,受经济预期向好、债券收益率上升等因素影响,部分理财产品净值波动,这是市场自身调整的表现,总体风险完全可控。”2月24日,针对2022年四季度出现的银行理财赎回潮,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。
2022年作为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后的第一年,理财业务转型持续深化,净值波动也成为转型难以绕过的一环。2022年11月,债券市场持续下跌,导致银行理财产品大面积破净,引发投资者赎回不断。
【资料图】
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《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(2022年)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显示,截至2022年末,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7.65万亿元,较2022年初下降4.66%。
面对全面净值化和规模下降双重考验的银行理财业务,应如何迎接挑战?理财机构又应如何引导投资者?
理财存续规模下降
《报告》显示,截至2022年底,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7.65万亿元,2022年全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2.94万只,为投资者创造收益8800亿元,均比上年有所下降。
《金融时报》记者注意到,去年银行理财规模的大幅下滑主要集中在四季度。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数据显示,截至2022年6月底,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29.15万亿元;2022年9月末突破30万亿元,截至2022年末,银行理财市场规模27.65万亿元。由此推测,2022年四季度理财规模下降超两万亿元。
存续规模为何会出现下降?对此,普益标准分析称,主要有两方面原因:一是市场波动导致赎回增加,去年11月以来,市场利率上行,债券价格下跌,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净值回撤乃至发生“破净”现象,个人投资者恐慌情绪加剧,并大幅赎回开放式理财产品;二是去年12月封闭式产品到期规模增加,对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。
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下降的趋势仍在延续。据统计,截至今年1月末,工农中建交五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理财公司及招银、兴银、信银、浦发、光大、平安共11家理财公司的产品管理规模约为16.32万亿元,较去年12月末减少约8300亿元。
不过业内专家认为,赎回压力冲击下,理财市场规模承压是暂时的。“2023年春节过后,在理财净值持续修复、渠道端加强投资者沟通、产品端增配低波稳健资产等多重因素提振下,银行理财规模日间变化涨跌互现、逐步呈现筑底趋稳态势。”光大证券首席金融分析师王一峰表示。
“从监测情况看,目前市场已基本趋于稳定,一些理财产品净值已明显逐步回升,理财业务未来发展前景依然广阔。”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。
理财机构需主动求变
采访中多位专家预测,2023年宏观经济恢复态势将不断稳固,银行理财市场在经历低潮之后有望迎来更平稳的修复和增长。
不过值得关注的是,在完成净值化转型之后,未来银行理财因净值波动过大所引发的阶段性赎回压力不可避免,规模压力的阵痛仍将持续。
那么,理财机构应如何调整追逐规模增长的思路,将更多精力回归“卖方尽责”的本质上?
“银行不要一味追求理财规模扩张,要理性认识客户真实需求,寻找真正的‘有效客户’,实现产品属性和客户需求的精准匹配。”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告诉《金融时报》记者,在投资者理念的转型过程中,银行理财市场可能短期内会面临一定程度上的规模下降,但中长期来看,当客户适应了市场的变化,也会逐步回归到市场中来,形成真正有效的需求。
此外,提升投研能力和净值化运作能力是当务之急。
“银行理财公司需要强化投研能力,通过研究赋能,提升专业投资能力,增加对金融形势研判的准确率,稳定产品收益。”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,在外部经济形势加速变化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,银行理财提升核心竞争力最关键的是要为客户创造价值,让客户的资产保值增值,让客户在投资理财中有较好的体验。
具体来说,他认为,银行理财公司一方面要做好对客户的解释引导,让客户能够更多关注长期投资收益;另一方面,也要在新产品的研发中做好期限结构设置。
中金公司研究认为,未来理财机构求变的角度还包括:一是他行代销能力,把握渠道多元化的增量机遇;二是从母行客群出发,扩大客户辐射半径;三是聚焦封闭式产品,稳定负债端资金。
继续加强和改进投资者教育
在全面净值化时代,净值波动成为常态,投资者教育显得尤为重要。越来越多的理财机构意识到投资者教育不仅能保护投资者利益,其对自身业务开展也具有“反哺效应”。理财机构开展投资者教育工作的动力源也开始逐步转变,从被动的满足监管要求转变为主动提高投资者金融素养,引导客户理性投资。
中金公司分析认为,理财公司应在理财销售端加强投资者教育,使其明白债券类资产虽然风险相对较小,但也存在估值波动风险。让个人投资者能适应短期净值波动,提高其容忍度。同时,增加适当性管理,将净值相对波动较大的产品卖给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者。
“银行理财投资者教育具有重要性、紧迫性、复杂性和长期性。大量新的投资者进入以及市场波动加大,都对投资者教育提出更高要求。这就需要监管部门、行业协会、市场主体等协同发力。应在提高投资者金融素养的基础上,引导投资者全面看待市场变化,理性对待理财产品净值波动,逐步养成长期投资习惯。”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、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表示。
对于投资者来说,业内专家建议,投资者在挑选理财产品时,应更多关注产品是否符合自身的投资需求,具体可衡量产品的风险类型、风险等级、开放类型等要素,判断是否符合自身的风险偏好及流动性偏好。适应打破刚性兑付的客观现实,正确认识收益与风险的共生关系,明确自身需求并结合产品特性选择合适的产品,合理进行资产配置,提高投资综合抗风险能力和整体效益,避免受单一市场波动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