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)
5月28日晚,话题“微信文字讨好症”在微博热搜榜横空出世。“好滴”“好哒”“好呢”以及在对话后加上“呀”“哟”“哈”等语气词的行为被高热博文博主称为“微信文字讨好症”。该博主一句“确诊的不只我一个人吧?”引发了许多网友的共鸣。
有共鸣往往也会伴随着争议,针对该话题网友们热切地讨论着,“微信文字讨好症”逐渐登上了热搜榜第一。有的网友赞同,“刷刷微博就确诊了微信文字讨好症”“是我本人没错了”“我也这样”,有的网友批驳,“这不是讨好是礼貌啊”“可是对方会觉得你很礼貌啊”“不是讨好是为了话题能够继续”。笔者认为,在微信聊天时,使用柔和的语气词是许多人共有的习惯,这并不意味着“讨好”,我们不应该随意地对自己和他人下定义,贴标签。
对自己不同的习惯打下各种各样的标签,往往是一个人不自信不能接受自己的表现。“症”在新华字典里的释义为疾病,病症。惯用语气词就是“微信文字讨好症”,常回复单字就是“社交冷漠症”。“病症”需要“确诊”,将某一行为习惯定义为某某症,常常怀疑和审判自己是不是患有某某症,无病呻吟的最后,“无病也有病”了。我们大家都是普通人,拥有某种习惯是很正常的一件事。接受自己的非恶性行为习惯,不过分审判,不上纲上线,不给自己的行为下定义,不给自己贴标签,放过自己,放平心态,兴许“有病也无病”了呢?
近年来,标签化的现象越来越普遍。贴标签本来是为了更好地对事物分门别类,可当标签化的对象成为了人,一切似乎都披上了讽刺的外衣。人们常常因为某些人的某个特点,从而给他们挂上了标签。或许本意并不坏,但在不断的传播发酵下,这些标签往往是片面狭隘、带有歧视和贬低意味的。出身不好的男性被贴上“凤凰男”标签,有弟弟的女性容易被叫“伏弟魔”,直爽的人也大多被直呼“直男直女”。还有矮矬穷、土肥圆、绿茶婊等标签,将人们当成物品一样地分成了五花八门的类型。
人们提出的这些标签其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普遍的社会问题。各式各类的“某某症”,体现了当代人不同程度的行为焦虑。被人戏谑的“凤凰男”,折射了城乡分配不均和贫富差距的公平问题,时常出现的“直男直女”,映射了左右逢源的生存法则。而这样带有情绪化的标签,渐渐成为了很多人评价自己、评价别人、分析问题的固化思维。习惯了标签化思维的人,往往会陷入以偏概全、一叶障目的困境,容易造成极端化、绝对化的情绪,引发非理性行为,加深了对不同社会群体的误解,甚至造成社会情绪对立。
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,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且丰富多彩的个体,无法用一个简单的标签去定义。让“网上确诊”和“泛标签化”少一些,抛开虚假病症,打破标签枷锁,接受自己和他人的相似性和独特性,我们才能走进一个豁然开朗的自由世界。(何娜娜)